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

新山中华公会的历史




新山中华公会的历史


(一) 前言

原名为柔佛华侨公所的新山中华公会,创立于1922年,至今已渡过四分之三个世纪。七十五年来,它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几番沧海桑田,人事变迁,至今却仍然昂首挺立,发展壮大。在我国华社、华团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新山中华公会的历史,就是新山华人的奋斗史。它是在华族先贤们在这里披荆斩棘,拓荒开垦后, 为求落地生根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创办起来的。

公会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创立前的义兴公司时代(1844-1921)

i. 陈开顺时代的义兴公司(1844-1862)
ii. 陈旭年时代的义兴公司(1863-1921)

2. 柔佛华侨公所时代(1922-1945)

i. 战前的华侨公所(1922-1945)
ii. 战火中的华侨公所(1937-1945)

3. 复办后的新山中华公会(1946至今)

i. 新山区中华公会(1946-1978)
ii. 新山中华公会非盈利有限公司(1979至今)


(二)祖先的步履
我华族先民与马来半岛柔佛州的接触,至少有悠悠两千年的历史。汉武帝时(公元前-四零至八七年),史册所记载的皮宗国,经查实为柔西南角笨珍岸外的香蕉屿至埔来河流域西岸,史称 Ujong Tanah 即亚洲大陆最南端的所在地。另据梁书诸夷传所载,公元六世纪马来半岛上的贸易中心,也即今为柔佛东北端兴楼河一带的顿逊国(九稚、九离、拘利、典孙)。当荷兰人於1641年占据马六甲时,那里已住有数百名华人。数年后,华裔人口激增。由于荷兰人对贸易的垄断政策,迫使当地华人向南发展,据史家 Alexander Hamilton 记载 。

公元1657-1661年间,柔佛已居住了约一千家勤勉的华人。从事着陶器,茶叶和烟草的买卖。

1786年英国人开辟了槟榔屿后,许多华人在岛上开垦种植胡椒和甘蜜。 1850年前后,由于当地找不到更多土地适合种植,于是大量的华族先民便纷纷南下半岛的南端,继续胡椒和甘蜜的垦殖。另一方面,公元1730-80年代,廖内群岛已有万名华工在进行胡椒和甘蜜的种植。

1818年荷兰人侵占廖内,统治者德门公亚都拉曼便逐步把华工和种植业引入新加坡。据史载。

1819年英国人抵达新加坡时,岛上只有一百五十个渔民和海盗,有华人约30人。据莱佛士记载,四个月后,人口已增加至五千多人,主要是华人。

1825年,年轻德门公依布拉欣继位,他在16年后取得实权,为了抗衡英国人的强势经济活动,便于1844年在柔佛州颁布了《 港主制度 》,竭力鼓励星洲华人北迁柔佛开垦。

据史家 Dr.Winsted 记载,在1870年代,柔佛开发了二十九条港,十年后又增多一倍,巅峰时达138港。成千上万的华族先贤 ,涌向各个港脚 ,挥洒着他们的汗水,把柔佛建设成全马最繁荣的一州。

(三)投奔怒海的岁月
古老的中国,幅员广大,物产丰富。但是,近百年来,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外强入侵,内战连绵等事件,一再地促使着它的儿女,不顾一切地投奔怒海,到南洋一带开拓新的天地。

公元 874 年唐代黄巢起事,战火遍及全国,引发了中国史上第一批大规模的移民潮。华人移民被史家公认为是“ 机巧敏慧 ” 的一群,他们多事农耕种植的本业或经营小生意,一旦脚步站稳,又召唤他的族人前来,渐渐地在海外各地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这些华人大多克勤克俭,克守本份,与世无争。另一类华人的南移,却具有政治因素。

1644年,满清入关,郑成功占据台湾,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率领天地会,小刀会等秘密结社,与清廷对抗。事败后众多志士向南避难。马六甲青云亭,便是这些会党的主要集中地。

1850年太平天国洪秀全举兵反清,由于历史上及地理上的因素,洪家子弟兵大部分来自沿海闽奥桂三省。

1864年兵败后党徒纷纷南迁。抵砂劳越者数千人。抵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者不计其数。洪门会是天地会的一支,其党羽南下后在槟榔屿,而后新加坡及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各州,创有义福、义兴公司等社会,作为联系和保护会众的组织。这些党羽为了集团的利益,常结合当地的马来政治势力与另一集团对垒。

1862年至1872年发生的霹雳拉律锡矿争夺战及1866-1873年的雪兰莪内战,即是由客帮义兴对垒广帮海山为主导的。在新加坡的更早期1840年代起,则主要是潮帮义兴与福帮义福(关帝会)及客帮洪家的对抗。历史上的因缘机会,造成潮帮义兴率先进入柔佛,结合马来统治王朝的演变,配合《港主制度》这一历史契机,开创了柔佛现代史的新纪元。

(四)陈开顺与柔佛新山
公元1844年潮州潮阳、揭阳等地爆发“双刀会”反清运动,失败后,众多参与者南逃新加坡,包括义兴首领陈开顺。同年10月陈开顺取得了柔佛州的第二张港契,即成为陈厝港的港主。

1846年,义兴另一首领陈德海在新加坡以“掌玺大臣”名义发起反对英政府对种植业的苛捐杂税,号召了四千垦殖民从星洲进入柔佛,开始了柔佛史上第一批开拓者的生力军。陈厝港在陈开顺及其义兴帮弟兄的辛勤开垦下,市井日益繁荣。当时居住于新加坡的德门公依布拉欣,授他们以实权管制税收及维持地方次序。

1855年,他率大队人马驻扎丹绒布德里,建立了第一所警署并担任署长。同年迎接皇室在此置都,见证了 Iskandar Putri 的开埠。这期间(约1857),据考究他也曾率军 400 人,协助皇室平定麻坡河口由Silawatang制造的战乱,促成殿下成为柔州实际的统治者。陈开顺对开辟柔佛功绩彪炳,因此受封为第一位华人甲必丹。他於1857年辞世。义兴公司为他及平定麻坡战役而殉职之会众,竖立了 108 个英烈千秋神主牌。这些神主牌据称于1919年义兴解散后长埋明墓。

1859年陈开顺继子陈清煌接任陈厝港港主,并授封第二位华人甲必丹。他任内遭陈开顺另二名继子对其合法地位频频挑战,不胜其烦,终于1869年把港契出售给名为Ja'far Hj Mohd 的 Dato' Bandar Johor (即后来第一任柔州务大臣,Dato' Onn 先父),本身买棹归故里。同年,士古来港主余泰兴出任第三位华人甲必丹,新山大皇宫至中央医院前面的一段路原名为 Jalan Tai Heng ,便是纪念这位开埠有功人士。这段路是由他出资开辟的,本世纪70年代改名为敦伊士迈医生路,后人逐不知有余泰兴其人。早期历史显示,我华族先民南来落地生根后,即与马来政治势力结合成兄弟般的友好关系,互相扶持,共同建设一个新的家园。

1862年德门公依布拉欣逝世时,其遗嘱且特别强调义兴公司对柔佛的贡献,着令王室必须善待义兴人士。因此,当年新山华社,尽皆接受义兴领导。总结陈开顺的一生,他早年怀抱理想参与反清起义,失败南来进入柔佛后,原本打算带领一班兄弟,以他们固有的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化柔佛为一个可以长居久留的人间乐园,可惜时不我予,英年早逝,马革裹尸。历史必须给予陈开顺这个传奇性的英雄人物,一个崇高的评价。

(五)陈旭年与柔佛新山
陈旭年先生
1862年 ,德门公阿武巴卡继位,1866 年 1 月 1 日 Iskandar Putri 正式定名新山(Johor Bahru)。

1877年阿武巴卡统一了柔佛霸业并于1885年接受英国保护,晋号柔佛苏丹。陈旭年又名陈毓宜,早年从潮州南来,以贩布为生。他经常在直落布兰雅皇宫一带活动。与年轻的阿武巴卡结为知交。1850年代,已崛起成为收购胡椒甘蜜的殷商。这期间他联同章芳琳和陈成宝成为星洲、廖内远至马六甲一带大烟和私酒业收益的主要操纵者。

1853年 ,他与陈万泰联名取得了马西贡一带的港契 ,成为柔佛的一名港主。

1863年9月他在一周内连续取得从柔佛河左岸沿工匠岛( 今巴西古当 )至哥打丁宜以南包括南亚港至今迪沙鲁一带的大片土地的港契,成为柔南的主要港主。

同年,他受时为柔佛大君( Maharaja )阿武巴卡之委任,成为新山唯一的税收管理人。

1870年他受委华人社会的最高领袖-华侨侨长,领丞相勋衔。历史说明,由于德门公伊布拉欣独具慧眼,结合陈开顺力量南拒英国、北抗彭亨,捍卫了柔佛的主权。其实行“独尊义兴”的政策,也大大减少了柔佛帮派火拼的可能性,使柔佛得以稳健发展,欣欣向荣。另一方面,也树立了义兴公司成为唯一合法的华人代表组织。如果说,陈开顺时代的义兴,扮演的是武警的角色,1863年陈旭年的崛起,则是华社领导进入了“商贾时代”。随着时代的演进,阿武巴卡面对社会方面和英国方面的压力而逐渐采取了“ 抑制会堂 ,扶扬商贾 ”的政策。当时,皇室面对参与彭亨方面的连年内战,造成国库空虚。从而,陈旭年也就成为阿布巴卡发展柔佛和建设柔佛在经济方面主要的资助者。从这点上看,陈旭年和阿布巴卡的结合可说是柔佛近代史的第二阶段。义兴公司南下肩负着的“反清复明”角色,在1863年后宣告结束。陈旭年多次陪同阿布巴卡大君或其稚子进奉天朝。他本身也顶戴官翎,奉官加禄。

1840年中国发生鸦片战争,1841年5 月广州三元里抗英起义,以及随后50年来各地会党的格斗事件,促使英宗主国在海外逐步抑制会党的行动。

1882年英政府颁布危险社团法令,禁止所有会党活动。这时苏丹阿武巴卡曾加以反对,殿下认为义兴公司是一个对新山华人族群有极大贡献的组织,应加以改造而不是立法禁止。改造的方法包括义兴开放门户,允许华族各籍贯各帮人士加入。

无论如何,作为开发新山,带领柔佛经济起飞的一股民间力量-义兴公司,终于在港主制度被取消后的第三年,即公元1919年光荣地完成历史任务,宣告解散。它存在于新山逾75年


古庙,义山,学堂


海水到处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庙宇。这是先民离乡背井,梯山航海是作为祈求平安福祉的主要精神寄托。16世纪以来,柔佛海峡便是商船往返要津,如果说新加坡在1819年开埠后华人便从各地大量涌来,则1810-1820年代或更早,在直律街有一座华人土庙或风雨圣者庙的推测是可以接受的。古庙复修期间,发现三种不同年代的砖块(山门约50-100年,主殿及右厢房约150年,左厢房及风雨亭约
(200年 )足以证明这一点。

1844年陈开顺辟陈厝港,建立灵山宫,供奉玄天上帝。1855年开辟丹绒布德里期间,极可能便在直律街建立元天上帝庙,以供潮帮信徒膜拜及作为会党本营。


1870年,经升任侨长的陈旭年耗资兴修扩建,取名为柔佛古庙,开放于各籍贯人士,一同供奉五尊神明。即除主神元天上帝外,左侧为福帮洪仙大帝,右侧为客帮感天大帝,主神两旁里有武将华光大帝及赵大元帅,分别由广肇帮及琼帮供奉。庙内尚供奉观音娘娘,风雨圣者,速报爷,皇令爷及英烈神主牌等。柔佛古庙没有碑记,确实创庙年份无可考据。现存古物最早的匾额上书:“总握天枢”,於同治庚午(1870年)“潮州众治子敬立”。现存铜钟於1875年由“惹呀坡众弟子同敬”。此外,另有四幅匾额,即敬赠者为“福建众弟子”(1873),“广肇府众”(1873),“客社众信”(1874)及“琼州府众 ”(1882),或可推断众神进庙时间。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至二十二日是古庙众神出游的日子。游神期间,万人空巷,百余年风雨不改,沿续吾华族传统信仰和文化的一脉香火。同样的,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义山。华族的先辈在这是开天辟地,也在这里倒下。一坯黄土,一冢望向的孤墓,都在那里顽强地诉说着他们的曾经拥有。早期先民的安葬地点都是集中在义兴路中段,即今绵裕亭。

1885年 4 月22日,义兴辖下乾坤公司受苏丹委托管理这两片地段。义兴解散后,华侨公所代表王吉才与纪烈浩於1923年申请庭令,俾将上述地段归华侨公所管理。 1925年,法官委任公所代表潘成容,陈文泰及华民事务官为上述地段产业受托人。州政府续于1929年4月3日在宪报公布这两地段为州政府土地并保留为华人义山用地,继续归华侨公所管辖。

华人所到之处,一佚生计安定即以兴办教育为己任。成立于1878年的新山广肇会馆,于1907年率先开先河,草创了育才学堂,以资培植同乡子弟。 1912年潮帮领袖郑亚吉、陈迎祥与育才校董骆雨生,黄义初等多次会谈,遂达致不分帮派,共建宽柔的壮举。翌年,宽柔正式成立,并由黄亚副与林亚相分任正副总理。

1921年义兴解散时,所有余款两万元(约等于当时四条港全年的收入),尽捐于宽柔。

悠悠84年飞逝,宽柔从板屋数间,学童五十,发展到小学五间,1951年增办中学。如今中学学生六千余,小学万余,原专科部亦发展成南方学院。巍峨校舍,耸立处处,为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华教体系。如今柔佛古庙已修复焕然一新,绵裕亭和公会各义山依旧是华裔逝者唯一的归宿。主宰人生的三大要事,尽皆于义兴时代已作了妥善的安排。在义兴公司领导新山华社期间,限令华族神庙,公冢及学堂等一概不得分帮立派。

故百年来,新山华社供奉柔佛古庙五尊神明,共同使用绵裕亭义山,共同扶持宽柔中小学以至五帮公举脱胎于义兴公司的柔佛华侨公所(后改名新山中华公会)为最高领导机构。新山华社有今日的成就,历史也必须给义兴公司这个传奇性的组织以最高的评价。

(七)早期新山风云人物

新山从1855年开埠至苏丹阿武巴卡驾崩的40年间,发展神速。主要建筑物如大皇宫便已在这段时间内完成。除了前面提及的陈开顺,陈旭年,余泰兴外,对新山的发展作出诸多贡献的华商先贤,尚有林亚相,余仁癸、卓亚文和陈大存等人。林亚相是当年义兴中的老二,他拥有并开发了今士都兰甘榜亚相的大片土地。余仁癸也是义兴中人,他拥有并开发了今火车站至15楼一带的大片土地。

黄亚福是个卓越的赤脚建筑师。大皇宫和州政府大厦这两个新山的座标,皆由他所建。他拥有及开发了今亚福街一带的土地,现在这里被州政府划为重点旧城区。闽籍黄亚福同为早年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他对发展士古来和淡杯区,有极大贡献。

陈大春於1853年在纱玉河畔建造了新山的第一座大巴刹。他在 Kg.Tarom拥有大片土地。据说陈厝港的玄天上帝金身是由他从潮州护送过来的。新山最早的华人社团除义兴公司外,广肇会馆成立于1878年,主要领导人为黄亚福(浦田)、骆雨生、黄义初。琼州会馆成立于1883年,主要领导人为黄德仁、谢士轩等。至于福、客、潮各帮的会馆,则迟了半个世纪后才陆续成立。

1895年,苏丹依布拉欣爵士继承皇位。这期间,华裔陈杞柏及其子裔陈嘉庚等人所引进的树胶和黄梨业,取代了胡椒和甘蜜的大量种植和生产,使柔佛州成为异常富裕的一州。

1917年,殿下颁布《港主权益废止条例》,以一百万元的赔偿额(相当于每港最后三年收入总和),收回所有港契和给予港主的特权,至此培育新柔佛的保姆,伴随义兴公司走过漫长七十余年的《港主制度》终告结束。不久后,殿下也在英统治者授意下,以“民国已然成立,反清组织不宜继续存在”为由,着令义兴解散。无论如何,殿下在位64年间,正值新山发展的高峰期,星柔长堤、州政府大厦、阿武巴卡回教堂、中央医院、高等法庭、英文书院、武吉士林皇宫、武吉申容行政署、火车总站等主要建筑,都在这期间完成。殿下也秉持先皇遗命,予华裔开埠先贤诸多褒奖 ,并以街道命名 。其时 ,福建同乡会於 1920年代成立,并於1927年重组成福建会馆,领导人有卓亚文、吴文赞、徐文治、史联对等。

同年客属同源社成立,发起人为潘成容、邬惠堂、胡锦开等。1930年姚逸斋发起组织潮州社, 1933年正式成立潮州八邑会馆,领导人尚有余南寿,陈合吉等。

(八)战前的柔佛华侨公所

义兴即告解散,其最后一任首领林进和港主,有感于华侨团结的必要,遂召集五帮侨领发起组织“柔佛华侨公所”,以替代义兴领导华社。经三载筹划终获批准注册,1922年4月12日正式成立,首任林进和,历任者有余柏川、陈合吉、黄树芬。副理则为黄泰有、郭钦端、徐文治。司理(总务)陈亚宝、黄义初、姚逸斋。财政黄海筹、纪力豪、邬惠明等。华侨公所筹备期间,系假义兴路绵裕亭伯公庙聚会,成立典礼及历年会庆则假柔佛古庙举行。

其时,古庙山门内上题“华侨公所”,而非“众星拱北”四字。30年代末,为进行抗日筹赈活动,便租用罗米街36号二楼为会所。注册成立后,我会便依法接管华侨公产。初期产业信理员(受托人)为林进和及拿督卓天文,较后则为潘成容,纪力豪及黄树芬。惟黄君因不满华民政务司,屡次干涉本会行政兼欲保管本会产业契据,愤而抗议辞职。

柔佛华侨公所时代,是我会的第一个里程碑,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会务(1922-1936)主要是集合五帮社群,共谋侨民福利。续后10年(1937-1946)则是先贤用鲜血和热泪,为我会会史谱写下的最悲壮最瑰丽的篇章。

1924年新柔长堤落成,我会领袖林进和、黄兆桂、黄树芬、陈亚宝等、受委庆典委员,与各州苏丹及钦差大臣等同排观礼。1925年 3 月13日,在宽柔中学举行开埠以来最盛大集会,追悼孙中山先生。

同年6月23日,我会主席余柏川,带领诸理事郭钦端、黄义初、陈亚宣、纪力豪连同宽柔校董陈清江、蔡汉初、陈善予、校友朱绵村、洪祝三等人,应小笨珍农商公局,尊孔学校与培群学校之邀,步行三十余里前往演剧,为宽柔中学新校舍筹获史无前例义款四千余元。同年11月25日,反对订立婚姻法例,吁请当局承认传统习俗婚礼的有效性。

1927年 1月25日发动筹款救济关丹水灾。同年发生“济南惨案”,本会亦附起赈灾恤难重责。时绵裕亭畔连地,由于葬者自葬,超出范围,本会征得地主端亚山之谅察,将总数七亩地割增,使葬者得其所想。为感善于人间,中外无间,本会特於8月9日勒立石碑,以资永远纪念。

1929年4月1日,进行筹赈中国豫陕甘三省旱灾。同月和驰电中国卫生部,反对立法废止使用中医中药。

1930年3月3日,通令族人遵守“婢女注册条例”,任何家庭皆不准买卖及典质婢女。同年5 月15日推举黄树芬参于发起胡文虎倡导之“马来亚华侨运动大会 ”。

1932年 8 月15日反对英政府拟定外侨居留法令。同时七月,会长陈合吉与郭钦端倡办宽柔女校。
1934 年10月5日为本会领袖兆桂、陈合吉、黄树芬同膺勋衔举行盛大宴会 ,出席者八百余人 ,场面空前。
1935 年5 月 7日为英皇登基银禧,本会公演潮剧三天以表庆祝。
1937年5月12日为英皇加冕大典,本会在宽柔举行提灯会和学生运动大会,以示庆祝。

(九)火红的年代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寇发动侵华战争。陈嘉庚领导南洋华侨总会,动员筹赈抗日。风云突变,我会领袖也收拾起歌功颂德的心情,奋起全面投入救亡运动。

1938年 1 月11日,我会召集新山各社团代表大会,成立以黄树芬为首的救济祖国难民分会,工委除黄氏外,陈合吉为副主席,姚逸斋为总务及史联对为财政。

1939年2月20日,黄氏当选柔佛州筹赈总会主席。其他担任要职者,有赵丽生、张开川、章文双、粘东生、陈松年等。经黄氏登场一呼,群山响应。抗日呼声风起云涌,筹赈成绩冠于全马,被喻为筹赈模范区。这期间的筹赈方式包括常月捐、土产捐、什货捐,献金、游艺捐(武汉合唱团),节约捐、学生每月储金、卖花售物、寒衣、雨衣、胶鞋捐及自由公债等。经两年余共筹得叻币250万元,伸合国币1千万。

与此同时,推展以陈合吉为首的抵制购日货运动,精神动员大会,国民公约及侨胞公约之宣誓运动。发动妇女、青年及学生深入进行波澜壮阔的“华侨机工回国服务运动”,柔佛州共动员 230 人,分八批踏上征途,他们以血肉之躯,驰聘于滇缅路十万大山与深谷间,为保卫和平奉献了生命和青春。

1941年 12 月8日,日本扩大侵华战争,进一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天,日本空军偷袭珍珠港,日本陆军强行登陆吉兰丹、并且势如破竹长驱南下 。12 月28日,陈嘉庚号召组织“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全面投入抗战行列。我会领袖史联对应中央医院要求,以福建会馆名义组织圣约翰救伤队,日夜不停救助伤民,沦陷前夕退入星州,其队员吴水红、李福南、郑伯福等人,在大检证中以身殉职。

1942年1月20日,柔南有60名热血青年赴星,接受英军101特别训练学校约10天的军训,1 月 30日乘军车抵士乃德茂芭及泗隆港,成立抗日军第四独立队,开始柔南区的游击抗日。

1942年 1 月25日起,日机大举轰炸新山,义兴路一带灾情最严重,死伤枕藉。

1942年2月1日,新山正式落入日寇手中。英军炸毁长堤,退守彼岸,炮轰新山。殿下遭持挟押往巴株巴辖,予以善待。所有皇家军团成员,於较早时经遣返乡下,故无死伤。日军进入无人之境,到处奸淫烧杀。我会由于在筹赈时间,表现突出竟首当其冲,惨遭迫害。除黄树芬避难中国,逃过浩劫外,我会及筹赈会诸成员,大部分遭日军屠杀,我会副理陈合吉一家19口,尽遭杀害。我会司理陈亚宝、新山筹赈会总务傅岳初,宣传部长连天仙,执要陈全奎、黄振悦、陈友六、洪祝三、谢少石、陈树典、郭潮城等皆因拒绝加入维虎作伥的“华侨协会”而从容就义。

三年零八个月的法西斯统治时期,也是我会陷入暗无天日的时期,会务完全停顿,所有重要文档尽失。
黑暗总有尽头,曙光总要重现!

1945年 8 月15日,日寇终于无条件投降。我族人重见天日,举坡公众,莫不雀跃万分,互相祝贺。胜利的喜悦,溢满心头。我会劫后余生的战前领导人,马上聚集一堂,共商光复大计。当日即以华侨公所名义,假纱玉河百老汇戏院举行群众大会,以取回领导权。并即席公举顾问姚逸斋,正主席黄振杰,副史联对,徐文治。正总务罗嘉言,副叶泉。正财政蔡汉初,副陈炳凯。查账黄庆云,刘伟民。委员张海寿,纪采堂,郭远声,徐震雯等,组织复兴华侨公所委员会,负责重新登记会员,筹募经费及为同胞解决紧急难题。日治时期,宽柔沦为日军据点,抗战胜利后,抗日军接管宽柔,我会代表史联对、徐文治、黄庆云、张福寿和郭鹤尧等人与抗日军代表展开二次谈判,终说服抗日军撤出,宽柔主权得以回归。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