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柔佛古廟,對柔佛人有不一樣的意義,它不僅是老百姓眼中祈安祝願的神廟,而是新山華人維護文化的一道城牆。 城牆外,昔日的“小汕頭”(潮洲人聚集之處)已變成今天的小印度,說明了隨著歲月的流轉,19世紀開埠時的籍貫聚落,已演變成今天散居在新山各角落的華人。 城牆內,5尊神明,守護著“五幫共和”的精神,也守護著文化的根,久而久之,已成為當地華社的精神堡壘。 而一年一度的古廟遊神,竟是超逾一百三十多年來的文化大熔爐,把早年南來華人的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共冶一爐,催生了最具本土特色的華人文化!

柔佛古廟,可說牽動了柔州華社的心,見證了早年老祖宗南來的智慧和團結精神。 一年一度的古廟遊神,稱得上是新山年度盛事,也是百年來新山華人不間斷的信仰大遊行。 從早年的民間信仰,今天,這項新山人總動員參與的遊神活動,已超脫了世俗的眼光,化為一股堅定不移的精神,堅守從古至今,傳承了超過100年的民間文化。 若果說,古廟已化為新山人對文化的執著,那么,遊神,已經成為新山人的集體回憶了。 遊子趕回鄉參加遊神
許多老新山,一談起遊神,總是神采飛揚,眉飛色舞,本地著名文化工作者陳再藩就說,每名在新山長大的孩子,大多參加過遊神,甚至還在襁褓中,就被父母抱出外觀賞遊神了。 從孩提開始,直至少年、青年、中年,再到老年,遊神帶給新山人濃濃的鄉情、滿滿的回憶。 “每一年,在外地工作的新山人會趕回鄉參加遊神,那些趕不及回鄉的,或是在海外的,憶起遊神,都會掉眼淚,這是一份對故鄉說不出的鄉土感情。” 也是這份深植于心,濃得化不開的鄉情,促使他在過去數年來,都不遺余力的推動古廟遊神活動,以便把一年一度的遊神活動,打造成民俗文化,吸引更多海內外的遊客前來參與。 [size=+2]5尊神明跨幫群


說到古廟遊神,不得不談古廟,沒有古廟,哪來的遊神?所以說,兩者關係密不可分,同是新山人的驕傲,同是早年華人南來開埠的活印記。 大多數新山人對古廟的歷史耳熟能詳,雖然它的落成年份一直都無法確定,但后人根據各種文物,推斷出它的建成年份,以及背后的時代背景。 存在至少139年 一直以來,歷史學家是以廟中兩件最古老的史物:各別是書有同治庚午(公元1870年)的匾額和刻有同治乙亥年(公元1875年)銅鐘作依據,推論出古廟的存在至少有139年。 對新山各種典故歷史了如指掌的老新山吳華相信,古廟的歷史超過1870年,“有了廟之后,才會有人送匾額過來,所以廟的存在肯定比匾額來得早。” 吳老指出,他個人認為,古廟的成立可以追溯至1860年。“華人來此開埠之后,它已經存在,但規模可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古廟不一樣。” “五幫共和”精神 他指出,“新山在1855年開埠,以前的華人南來之后一定會建廟、成立會館(籍貫),雖然找不到證據,但我相信建廟是當年華人的最早行動。”飄洋過海來新山討活,早期華人移民最需要的是神明的庇佑、心靈的寄託。 與一般神廟最大分別在于,古廟供奉5尊神明,並分別交由5大籍貫祀奉,但這5尊神並非5大籍貫的原鄉神明,而是當年華人社會坐下來協商之后的決定,代表互助和團結,這也是所謂的“五幫共和”精神。 同一座廟簷下,祀奉不同籍貫的5尊神明,相信只是柔佛古廟獨有的“跨幫群”現象,這也突顯了早年不同藉貫之間的團結共存精神。 這也是所謂的古廟精神,等于凝聚了全新山華社的力量。 [size=+2]傳[size=+2]陳旭年承建古廟

古廟的承建者是誰?傳說中它是當年柔佛州著名港主陳旭年等先賢倡建的。 新馬華族會館史料研究者吳華的研究資料顯示,以19世紀柔佛州華裔領袖的出生年份來看,當年的義興公司領袖陳旭年最有可能是古廟的承建者。 他是以當年各華僑領袖的出生年份作為證據,“以財力和勢力來說,1827年出世的陳旭年,正值壯年,且事業又到了顛峰期,他既是僑長,又是大港主,建廟是順理成章的事。” 他說,若果沒有這樣顯赫的身分的話,要領導建廟工程並不容易,“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從日期上來推斷,當年的陳旭年正值43歲盛年,建廟是綽綽有余的事。 他接著說,當年的寬柔舊校舍也落于此,陳旭年的住家也在附近,所以建廟是理所當然之事。 據吳老的筆記顯示,陳旭年出生于1827年,歿于1902年,而當年另一名領導人陳開順去世得較早,1870年已去世,建廟的可能性小,另外的華僑領袖,如黃亞福、卓亞文等不是年紀太大,就是大小,可能性也不高。 [size=+2]傳說添神祕色彩

柔佛古廟,被視為是當地華社維護文化的精神堡壘,不但見證新山華裔在開埠時流下的汗馬功勞,更成為人們的精神寄託、民間信仰。 百年古廟流傳下來的傳說自不少,特別是與柔佛皇室的淵源,更增添了幾份神祕色彩。 但,傳說歸傳說,它的真實性到底有多高,有待史料研究學者的驗證。 ●傳說古廟是由當年蘇丹阿布峇卡“以腳代手”來開幕 話說當年的陳旭年在古廟建好之后,便向好朋友柔佛州蘇丹阿布峇卡表示自己的新屋已建好,邀請殿下前往參觀並順便主持開門儀式,阿布峇卡到了古廟,一看是華人神廟,不由感到為難,因為他是回教徒,不能違反教義,但又不想拂好朋友之意,于是他不用手推開廟門,反而用腳輕輕的揣開廟門,也算是開了門。 至于民間,也有一些傳聞、說法。 ●向速報老爺報生死
上一代的新山潮洲人,若是家中有人不幸去世,或是新生兒誕生,一定要去古廟,向“速報老爺”報告。 誰是“速報老爺”?古廟進門正殿右手側有一尊左手持簿,右手執筆的“速報老爺”,正是傳說中城隍爺的祕書長,即古人口中的“主簿”,負責登記那些陽壽已盡的人的名字,然后向城隍爺報告。 與“速報老爺”兩對面的正是負責把靈魂拘提至城隍爺面前接受審訊的“鬼卒”,所以,值得探討的一點是:古廟是否城隍廟?還是說,以前的古廟兼具城隍廟的角色? ●向鬼卒行賄 以前古廟有一說法,那些撈偏門者最愛趁廟內無人之際,靜悄悄的來拜祭鬼卒,並把事先準備的鴉片膏塗抹在鬼卒的嘴巴上,意為賄賂鬼卒,好讓他們撈到風生水起。 所以早年古廟鬼卒的嘴巴都是烏黑的,偶爾還粘著包鴉片的塑料膜,成為古廟一大特色。 隨著時光飛逝,如今這項特色已不復見,但許多人還是相信,古廟內的鬼卒一度很受撈偏門者的歡迎。待續......

没有评论: